地質資源和旅游資源有什么關系?
發布時間:2022.09.28 新聞來源:邢臺市天鴻地質勘查服務有限公司
旅游資源與地質資源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地質地貌資源是旅游資源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到的例子就是國家地質公園。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末期,人們才逐步認識到地質遺跡資源對旅游業的重要性,于是我國就開始著手建立國家地質公園。截止至2014年1月,國土資源部一共公布了七批總共240家國家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得各地的地質資源以其原有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滿足了各種人群對自然的探索。地質資源的開發使得當地旅游資源日趨多樣化,更多的地方的旅游資源就是地質資源的改造利用。例如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漏斗和峰叢洼地地貌。這個景區的開發相比于貴州名氣相當大的黃果樹和大小七孔景區就顯得相當的不完善。但是它自身就蘊含著大自然的美,景區內峰巒疊嶂,溪流縱橫,錐峰洼地,層層疊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完美統一,近些年吸引了許多徒步旅行愛好者前往。去過茂蘭之后才發現原生態的地質旅游資源是極其珍貴的,而茂蘭景區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只是稍加修飾,已經讓人領略自然之美。地質地貌決定了自然風景的骨架,地質地貌資源開發也成為如今旅游業開發的一個著重點。
地質資源使旅游資源呈現不同的特點。這可以用我國各地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景觀和在此基礎上培育出的人文景觀來說明。如湖南張家界砂巖峰林地質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巖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跡,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巖峰林地貌組合景觀。而數千年來,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在特殊的砂巖峰叢及巖洞發育區,峰叢和巖洞生活環境已融入了當地人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習慣。土家族民族文化也成為了如今張家界的特色人文景觀。又如在丹霞地貌上發育著名的中國紅石公園,即廣東的丹霞山。丹霞地貌,是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丹霞山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貌似神凝的陽元石、陰元石、雙乳石、睡美人等景點,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館”之稱。而丹霞山除了自然景觀之外還具有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里有許多寺廟和尼姑庵,廣東六大寺廟之一的南華寺也位于此。因為丹霞地貌的奇特造型,使發育于此的旅游資源都具有了傳奇向禪的味道。
旅游資源對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這種影響可以體現在旅游資源會對地質地貌有造景作用。這點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原有的地質資源蘊含的旅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充分吸引游客發揮經濟作用,往往就會對原有的景觀進行改造,像現在在巖洞發育的地區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造因素:人造燈光,人造巖石等,讓人們已經分不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人為的改造通常都會是景觀更具有吸引力,但是大肆的開發可能也會有適得其反的的作用。其次,這種影響也體現在了對地質地貌的破壞上。例如在對山岳景觀開發建設時會大規模的劈山修路和建設索道,使得山體邊坡和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引起滑坡塌方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而在已開發的地質旅游資源運營中,常常會因為缺乏科學的管理,沒有足夠的金錢投入,加之人們環保意識的低下,使得當地的自然環境,地質現象損毀。因此,在開發地質資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真思考科學規劃,實現地質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地質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清楚這二者的關系有利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的利用地質資源發展旅游資源,在發展旅游資源的同時更好的保護地質資源。